第六篇 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?

自然界氣候有一種「循環現象」;天上的「雲」飽和之後,就變成「雨水」降下,經過許多河川,又流回到海洋變成「海水」,而海水經日曬之後蒸發成水蒸氣,又上升到天上,變成了「雲」。所以,一年四季「河水」變「海水」又成「雲霧」最後又變成「雨水」下降,不斷生生不息地循環。

在自然界另外有一種稱「生物鏈」(Biological chain)之現象;所以,無論在動物界、植物界、或微生物之間,都有一種彼此互相依存,並提供成為食物鏈,所形成之「自然平衡」關係。

再說,國家社會之經濟發展,也和生產之「進口」與「出口」有平衡密切關係。因這會影響到國家「國內生產毛額」(GDP),甚至,整個社會景氣與民生物價之連帶關係。所以,無論自然界或社會經濟,都有一種「供需平衡」,互相依存之重要關連。



特別,現代的人很注重「養生與健康」,每天吃的食物到底熱量有幾卡?都研究得非常清楚,怕吃多了不但發胖,也容易引起「三高」的現象。所以,為了健康每天要強迫自己多運動。

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人生這重要的課題:從整個世界大自然存在著「循環作用」,生物界互相依存「食物鏈」平衡現象,到人世間這種「施與受」或「捨與得」之道,這對於我們每一個都是非常重要的學問。

*因為,聖經說: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』。(使徒行傳二十:35)

一、「只顧自己」的人生並不快樂?

美國石油大王-洛克菲勒一世,生平的故事記載說:當他年青的時候,非常努力賺錢,不上戲院玩樂,也不參加任何親朋好友之活動與聚會,只顧自己能賺大錢。也果真在他35歲時,就賺到人生「第一桶金」美金一百萬元。而且,在他43歲時就建立世界上,前所未有第一個壟斷企業-「美孚石油公司」。但是到他53歲時就因過度煩惱,而生病不但失去健康,也失去親情與友情,人生跌入灰暗地幽谷裏。還好,因他從小有母親留給他的「信仰」,正當最失望與孤單時,有人介紹他回到教會。有一天,他頓然醒悟過來並改變他人生的「下半場」,將錢投資在許多慈善及醫療事業,並創立世界聞名「洛克菲勒基金會」。因此,他煩惱病得痊癒,竟多活了45年,直到98歲高齡謝世。

二、世上有三種的人生觀?其結果有何不同?


  1. 自私的人生:自私自利只顧自己,只得不給的人生,此種人不是遲早要討厭自己,就是終會被人厭棄。
  2. 平凡的人生:顧自己也顧別人,人若善待我,我也善待人,這種人是一般人的人生觀,沒什麼值得稱許的。
  3. 偉大的人生:多為別人,少為自己,願為眾人甘願付出, 這種人是甘心施捨而不求回報,是偉大的人生。


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一句名言:「人生應以服務為目的!」。他的一生也就是抱著犧牲奉獻之精神,當年他要成立「同盟會」曾率領革命黨員,在香港受洗成為「基督徒」,其中,那位設計青天白日「國旗」的陸皓東,首先響應並要大家準備為國捐軀。後來沒想到,革命達十次後才成功,創立了「中華民國」。

三、甘願犧牲奉獻的人生;

歷史上有許多人學習耶穌,甘願一生為人犧牲奉獻的偉人。
例如:非洲之父-史懷哲醫生、孤兒院創始人-英國慕勒牧師。以及印度窮人之天使-德蕾莎等等,都是世界聞名之慈善家。

台灣有一個廣為人知「真實感人見證」,係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者-蘭大衛醫師夫婦。在一百多年前,他們為一位重度燒燙傷的病童,因傷口無法醫療必須用人的真皮,這位蘭醫師夫人,竟然割下她自己大腿皮肉移植救這病患,這「切膚之愛」的真實故事流傳至今,這名病童長大後也成了牧師「周金旺牧師」。

*聖經耶穌說:『因為人子來,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』(馬可福音十:45)。 


【結論】 為何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?

有一位很富裕的基督徒見證說:他是位傳統的基督徒,也是個掛名的基督徒,雖然被選為教會的長老,但他很少讀經禱告,和一般外邦人沒兩樣。上帝賜福他一生無所缺,但因他只顧自己生活的享樂。所以,到後來他也覺得人生很空虛乏味。

有一次,教會牧師出國,長老要輪流去關心信徒,這位醫生長老分配去探訪一位孤苦伶丁阿婆,住在一間破舊又會漏雨土角厝。他才發現原來還有人這麼窮苦在過日子,心很不忍!有一天,他對牧師說;「能否給阿婆蓋一間新房子,多少錢他願捐獻,也請牧師不要說是誰捐獻。」結果這件義舉不但幫助了阿婆,也改變這長老,他才真正體驗到什麼是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。

【問題探討及座談分享】


  1. 大自然界有許多「生物鏈」現象,請例舉一種?
  2. 有哪三種的人生?為何自私顧自己的人生不快樂?
  3. 你能體驗到什麼是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嗎?
  4. 請分享一件值得你懷念及感人的真實故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