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篇 基督教與華人之關係?

基督教是於清朝時期傳入中國,大約在西元1807年由英國傳教士-馬禮遜,首先來到廣州成立傳道會。而天主教更早在明朝時有義大利籍神父-利瑪竇。於1565年就到中國傳教。
至於台灣第一位來台傳福音,是英國宣教師-馬雅各牧師,他於1865年首先在台灣南部,開設「新樓醫生館」開始。總之,基督教至今在華人傳教已達兩三百年之久了。

但依據2012年<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>,全台基督徒總數約128萬多人,只佔全台人口5.82%,若與台灣之佛,道及民間宗教相比較,比率還是算為少數。那麼,為何基督教信仰不容易被華人所接受?經宗教研究院之教授,以「基督教信仰之再思」專題報告時稱,基督信仰不被華人接受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,今簡述如下列;

  1. 基督信仰因「不祭拜祖先」:不「拿香」祭拜祖先,被誤以為是背逆傳統文化與禮教,被誤為是「不孝」的宗教。
  2. 基督信仰因「不講求修身」:佛道教皆修身養性,吃齋,積功德,禪修等。基督教卻被誤為;「只要相信就得救」。
  3. 基督信仰是「西方的宗教」:基督教一直被誤以為是外國教,因中國人已有原來宗教。但其實,佛教也是外來宗教。
  4. 基督信仰信「獨一的真神」:基督教自稱只有他們才是「真神」,也是因這一點,最讓中國華人或台灣人所誤解。

信仰與人生-序言

序言

近年來基督教信仰,已漸漸融入到我們生活之領域,許多家庭或親友中,多少都有一些基督徒朋友,為讓更多國人有機會認識基督教之信仰,我們編列十二篇與實際生活有關的主題,以簡潔扼要並深入淺出,剖析信仰上之精髓,與大家一起來分享。

信仰與我們人生有何關係?有了宗教信仰對我們有什麼幫助?又認識一個「真正的信仰」何其重要!筆者,一生獻身從事基督教神職之工作,自神學院畢業1970年開始,直到2010年屆滿四十年退休。經多年來親身之信仰體驗,加上自己牧會及教學,並家庭婚姻關懷和協談之實務經驗,願將這些寶貴的「信仰與人生」真理編列成冊,希望對我們有所裨益。

本小冊主要是提供給教會「初信班」,「家庭小組」,以及社區「福音小組」,凡對宗教信仰有興趣者使用,每篇最後都有問題探討與分享,願 神祝福。

第十一篇 基督教與世界文明之關係?

全世界主要五個大洲,其中之國家與人口分佈情形如下;

  1. 亞洲:有40個國家,人口32.29億。約佔世界60%居第一位。
  2. 美洲:有50個國家,人口7.34億。約佔世界13.7%居第二位。
  3. 歐洲:有38個國家,人口7.23億。約佔世界14%居第三位。
  4. 非洲:有37個國家,人口6.62億。約佔世界12.3%居第四位。
  5. 大洋洲:24個國家,人口0.27億。 約佔世界0.5%居第五位。


全世界主要三大宗教,其中信徒人口數及分佈情形如下;


  1. 基督教(含天主教):全世界信徒約21.45億。其中包括天主教。主要在歐洲,美洲,南美洲及東歐地區等。
  2. 回 教(含穆斯林):全世界信徒約9.21億。主要分佈在中東國家,以及北非,中亞,及南亞等地區。
  3. 佛 教(含喇嘛教):全世界信徒約17.38億。主要分佈在亞洲及東南亞一帶,主要是印度緬甸及華人最多。


第十篇 世界最偉大的一本書-聖經

「聖經」稱為世界上唯一「書中之書」(The Book of books)。也是世界銷售最多的一本書,它被翻譯成1439種以上的語文。若包括世界各種土著語翻譯版本,應超過兩千種以上,單是台灣就有十多種(包括原住民各種語言)翻譯本。

聖經寫作之年代最久,自人類有文明至今之歷史皆清楚記載,經數千年來,居然能一字不漏的留傳下來。而且,每年全世界平均約有五億八千萬本以上之銷售數量,遙遙領先其他書籍。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一本書。

這本奇妙的書,不單是它的翻譯版本或銷售量最多,乃因為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,它所記載人類起源,及世界萬物之創造情形,至今,世界科學文明乃依據其記載,繼續在研究探索之中。而且,聖經所記載之歷史,法律知識,醫學,哲學,文學及音樂等,一直是全世界各類學術權威與考據。在幾千年歷史中證明,它能影響一個國家興衰,以及法令制度,例如;廢除奴隸制度,提升婦女地位,興辦醫院學校造福人群,並帶給社會多少慈善事業等。

第九篇 學習感恩知足的人生?

美國偉大的盲人文學家「海倫凱勒」(Helen . Keller),她因兩歲時一次生病,又發高燒以致眼睛失明又全聾,但因她天資聰明,不但大學畢業,又得到史上第一位「美國總統教育獎」。

她能成功之秘訣,乃在於她從不埋怨,總是以「感恩與知足」的心面對一切的困難。她有一句名言說;「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,祂就會為你另開一扇門」。「God  closes  one door ,while opening another  one  for  you! 」。

人生面臨苦難的環境,常會讓人灰心喪志,但對一些能感恩知足的人,反而是讓他有奮發向上的機會。從小家境富裕的孩子,長大後反而不知感恩。相反的,家境困苦的孩子不但較懂得力爭上游,而且成功之後更懂得,以感恩的態度來回饋社會。

第八篇 得著真愛人生大改變?

有一次,聽見一位太太述說她的見證,印象特別深刻。她說:年輕時他們夫妻是如何白手起家?那時,倆人在路邊擺地攤,買不起機車只有一台腳踏車,但他們夫妻卻很恩愛,出門時常是一手抱著小孩,一手抱著先生全家擠在腳踏車上,雖然辛苦又貧窮,但生活有愛有喜樂與盼望,也覺得甘之如飴。

但經過25年後的今天,她說;「我們已五子登科,什麼都有了,金錢房子及車子樣樣都有。但是我們夫妻感情卻變成很冷淡,我們很少碰面,又常不知他人到那裡去? 也許在外面有他愛的人?讓她覺得人生毫無意義。這位太太接著又說;我真的寧願像以前雖是窮苦,但是那時每天過得很幸福又快樂!

 由這故事,知道「愛情」不是金錢可以代替的,而只有財富享受,卻沒有真實的愛,也無法帶給人生活及生命真正意義?

第七篇 寬恕是人生重要課題?

有一次,有個男人要過斑馬線時,忽然一部計程車以為他要搭車,就快速停在旁邊擋在他前面。路人很生氣用手一揮,叫他快開走!但這計程車司機立刻下車理論,兩人三句不和,就大吵起來甚至要打架。這種「彼此誤解」的情形,也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之中。

人和人之間常會因著一點小事就起「爭執」,再熟悉的好友有時也會因一兩句不經意的「玩笑話」而中傷。比如說;「妳怎麼變成那麼胖呀?」或「你怎麼那麼寒酸呢!」等等。這些隨口而出的「無心話」,常常是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。結果,兩個好朋友就彼此誤解很久。尤其,是越親密的家人或夫妻,經常也會因為一件「小事」,鬧得不可開交。

記得幾年前,有一對年輕夫妻才結婚幾年就想「離婚」,家人請我去關心他們。聽了雙方互相爭論指責之後,我找到爭執的「關鍵點」(key point)。原來因一次先生陪太太回娘家,妻子在娘家眾人面前說一句「無心話」說:「他(丈夫)就是愛喝酒又好賭,今天才買不起房子- -」。這下麻煩大了,因男人最看重「面子」問題,看這件事非常嚴重,回家以後兩人就爭吵不止,也是造成先生想離婚主要原因。

第六篇 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?

自然界氣候有一種「循環現象」;天上的「雲」飽和之後,就變成「雨水」降下,經過許多河川,又流回到海洋變成「海水」,而海水經日曬之後蒸發成水蒸氣,又上升到天上,變成了「雲」。所以,一年四季「河水」變「海水」又成「雲霧」最後又變成「雨水」下降,不斷生生不息地循環。

在自然界另外有一種稱「生物鏈」(Biological chain)之現象;所以,無論在動物界、植物界、或微生物之間,都有一種彼此互相依存,並提供成為食物鏈,所形成之「自然平衡」關係。

再說,國家社會之經濟發展,也和生產之「進口」與「出口」有平衡密切關係。因這會影響到國家「國內生產毛額」(GDP),甚至,整個社會景氣與民生物價之連帶關係。所以,無論自然界或社會經濟,都有一種「供需平衡」,互相依存之重要關連。

第五篇 錢財是人品的試金石?

有多少人天天在作「發財夢」? 特別,每到彩券開獎日,各地彩券行大排長龍。請問,真的中了大獎,發大財就幸福嗎?

有一次,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系要學生作「調查訪問」,就分派學生到近30年來曾「中樂透大獎」的家庭去訪問。結果,經三個月的訪查回來報告,讓每一個人都大為吃驚!因為,這兩百多位中意外大獎之「億萬富翁」的結局,大部分人生結局都很悽慘!經分析統計大概可分以下四種結局;(參閱讀者文摘)

  1. 其中約有1/4的人曾被搶劫、綁架、或被謀財害命死了。
  2. 還有1/4的人因怕被暗算,或親友找上門來要錢或借錢,早已遠離家鄉及親友,遷到海外而不知去向了! 
  3. 另外1/4因生活奢糜,花天酒地,家庭失散,病苦潦倒。
  4. 剩下1/4中獎人,也都過得非常不快樂,他們說;「如果再讓他們選擇,他們寧願不中獎,過個平安日子就好。」


第四篇 婚姻與家庭幸福之道?

我們都知道「結婚是終身大事」,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婚姻。但奇怪的是,人的知識越增加,相反的,婚姻幸福指數卻反退步了?聽人常說;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!」又看見許多人的婚姻,真是不幸福甚至「離婚」收場。也帶給許多孩子身心的傷害,留下許多後遺症,造成許多社會問題。哎!真的「婚姻」是那麼難處理嗎?

台語有一句諺語:「睡破三領蓆,心思抓不著!」(台語)。又有人說:「夫妻相愛容易,相處難」?其實,婚姻要幸福,首先要懂得男女兩性,在心理上與生理上有很大區別?依近代神經解剖學家-羅傑.史貝利博士(係1981年諾貝爾醫學得獎),他發現男女天生大腦之功能,就有很大區別,簡述如下;

*大腦主要分左右兩邊:「男性左腦,女性右腦」較發達;
    右腦-主要是「記憶想像、聲音表達-感性之功能」較發達。
    左腦-主要是「分析判斷、數字推理-理性之功能」較發達。
*大學生為何:男生讀「理工」,女生唸「文學」較多原因?

第三篇 你認為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?

有一天我在家陪著三歲小孫兒玩,我左手拿一枝「棒棒糖」,右手拿一顆「金鑽戒」。面對著小孫兒說:「小寶貝!這兩個東西讓你選,你要那一個?」孫兒張大眼睛不加思索地,立刻搶著棒棒糖說:「我要這個!」。

不久前,報載一個真實故事,大陸江蘇揚州有一位朱姓人家,因不識寶把家中一個祖先留下來「大梅瓶」,以18元人民幣賤賣給古董商。後來被「北京故宮博物館」專家鑑定,發現這是元朝七百年前,皇室之「梅花三弄」其中一個寶瓶。後來竟然有香港富商,以高價三億元人民幣買得這「古寶」。

以上這兩個故事都是真實的;請問,世界什麼東西是最寶貴?當然,三歲小孩所認知的,與大人到底是有很大的差別,請看!一顆鑽石可買多少的棒棒糖!再說,大陸這位的朱姓人家,因為「不識寶」把祖先留下來「傳家寶」給賤賣了。

同樣的,今天有多少人對生命的「價值觀」混淆了。看重這外在屬物質,又短暫的「生活世界」,比那個內在屬靈並永恆的「生命世界」更為重要。是否,人在「生活」與「生命」的事上,似乎也像小孩子一般的無知?今天,我們人都是活在這「短暫」與「永恆」的兩個世界之中,請問,孰重孰輕? 

聖經說:『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。因為,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』(哥林多後書四:18)

一、人生有八個時期,有不同的「價值觀」?


依據心理學家研究,人生可分為八個時期,而每個時期有不同的「興趣喜愛」與「價值觀不同」,請參考如下列;

         期   別      年  齡        興趣喜愛     價值觀不同
(一)幼兒期;(1- 3歲 )吸食與奶嘴-母親懷抱為重要。
(二)兒童期;(4- 6歲 )遊戲與玩具-遊戲玩伴為重要。
(三)學年期;(7- 12歲)知識與學習-學校老師為重要。
(四)少年期;(13-17歲)交友與同儕-英雄人物為重要。
(五)青年期;(18-30歲)異性與愛情-婚姻對象為重要。
(六)中年期;(31-45歲)兒女與家庭-事業工作為重要。
(七)壯年期;(46-65歲)名位與地位-權利富貴為重要。
(八)老年期;(66-壽終)健康與宗教-信仰永恆為重要。

二、請問,您認為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?


人生最寶貴東西因年齡而異,也因各人生活及文化背景有所不同。今依據幾位學者專家們,在座談會中所列舉前十項,供大家參考;<分享討論題>

1,生命   2,親情   3,品德   4,健康   5,財富 
6,學問   7,志氣   8,名譽   9,誠實  10,信仰 

現在請依您的意見,列出人生最重要前五項,並請稍為說明一下,大家一起分享,好嗎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、世界之「寶藏」都是隱藏,必須竭力去開採:

世界上最寶貴的金礦、銀礦、鑽石、寶石或稀土等「寶藏」,都是深藏在深山、地底下或深海裏。如世界上最聞名的金礦區「南非礦坑」,大約都在三,四千公尺的深地底下,礦工每次要到礦坑,必須搭專用「電軌車」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礦坑,而地底下的溫度,大約在攝氏50度以上之高溫,其艱難及危險性可想而知?

聖經說;『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,人遇見了,就把他藏起來,歡歡喜喜去變賣一切所有的,買這塊地』。(馬太十三:44)


【結論】 「信仰」為何是人生最重要的「寶藏」?

中國教會歷史中,有一位偉大的傳道人,名叫-陳維屏牧師(1876年~ 1972年)。當他大學畢業時,1898年正是英國在中國興建鐵路,需要一位英文翻譯的人。年青的維屏已被錄取,而且薪水比他當牧師的爸爸十幾倍之多。但是,因當時正是清朝「義和團之亂」,他爸爸-陳大鏞牧師被義和團暴民綑綁在廟前,並強迫他父親跪拜,但因他父親不從,就用大刀砍死了。後來,他父親所留下的「延慶教會」因沒有傳道人,陳維屏不畏艱難,毅然接下他父親的遺缺,當一位窮傳道!這故事深深影響多少傳道人,幫助在暴風雨中的教會再次站立起來。

聖經使徒保羅,原是位大有學問又有權勢的人,但當他信了主耶穌基督以後,他才發現「信耶穌」是人生的「至寶」。他說;『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「至寶」,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,看作糞土,為要得著基督。』(腓立比三:8-9)

【問題探討及座談分享】


  1. 人活在「短暫與永恆」世界中,價值觀有何不同?
  2. 人一生共分為哪八個時期,每時期有什麼不同?
  3. 為何說:「天國」像寶藏,必須要努力去「追求」?
  4. 為什麼「信仰」是人生最重要「寶藏」呢?

第二篇 信仰能帶給人有何益處?

記得學生時代有一首打油詩;「人生在世有幾何?何必苦苦學幾何!學了幾何能幾何?不學幾何又幾何?」 雖然是帶著玩味性俏皮話,但似乎也反應出青少年無奈,開始對人生感到非常茫然。我為什麼要辛苦唸書?人活著是為了什麼?人到底是從那裡來?許多人生的疑問常縈繞在腦海裏。

人生三大問題;人到底從那裡來? 來世上做什麼?又將來要往那裡去?其實這三個簡單的問題,至今,解答還是莫衷一是?就單說人是從那裡來?答案就很多:有說人是猿猴變來的,有說人是盤古開天出來的,有說人是由單細胞演變來的。但若再問說;人將來死後要往那裡去?那麼答案就更多了?

今天許多人一談到這些人生的問題,關係到自己生命的意義,或宗教信仰重要人生問題!特別是將來「來生」的問題時,常是不知所云?也不認真去探求,也許你會說;這些都是屬於「形而上學」(metaphysic)的問題,並不能以科學知識可以完全的解答?而且,這些將來的事誰也不曉得!就這樣,糊裡糊塗在世上混了七八十年就走了,你不覺得這是多麼令人可笑又奇怪的事嗎?

第一篇 人為何需要宗教信仰?

談到「宗教信仰」大多數的人會說;「宗教都是勸人為善,有機會去聽聽道也不錯!」或說;「宗教信仰只不過是個精神寄託,可以信但是不要迷信!」。也有人直接說;「現在我很忙,要為生活打拚,等我老了再說吧!」。總之,人覺得「宗教信仰」是可有可無的事,或是將來的問題,現實生活較重要!

特別是我們華人,自古以來深受儒家的思想,及孔孟學說之影響;「論語」子曰;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<季路問事鬼神>。又說;「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!」。所以,只要一談到敬拜神鬼,或宗教信仰的問題,總會敬而遠之。